浙江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和实践

[日期: 2012-08-30 ] [点击数: 578 ] 来源: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作者:

近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以浙江省为例,目前浙江省高职在校生已占普通高校总数的45%。办学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6所院校跻身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行列,5所入选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行列。高职教育的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社会认可度逐年提高,并且浙江提出了打造高职教育强省的奋斗目标。浙江中长期教育纲要指出: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探索建立职业学校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调整联动机制,促进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发展更好衔接。但是高职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同时,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高职出现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不强。

一、社会适应性内涵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就体现在其人才培养方式是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否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更新。作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社会适应性就体现在是否适应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是否能适应主流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也包含了能否适应高职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的社会适应性是关系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适应性强即形成了与社会力量的良性发展。但是起步较晚的高职教育,从总体上来说与社会还处于一定的不适应状态,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处于与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二、浙江省高职院校社会不适应的表现

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宁波、金华、温州等高职院校走访和问卷分析,我们发现,尽管已出现了一批优秀高职院校,但是从整体上,大部分省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情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

高职就业率已连续两年超过本科,而浙江的高职就业率更达到了96%以上。高职毕业率虽高却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表现在就业对口率低、主流大企业就业少、起薪低、企业和毕业生满意率不高等问题。特别是专业对口率这个指标,对部分省内高职毕业生调查显示,第一年专业对口率在70%左右,而到了第三年,只有40%左右。大量毕业生不从事专业相关工作,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说明当前高职人才培养方式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

2)没有真正落实产学研合作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

产学研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方式的核心,是高职内涵提升、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省内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特色和地方特色,在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调查显示,目前产学研合作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大多数处于浅层次合作,学校只是把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企业一方利益得不到保证,与学校合作培养缺乏热情。在问卷中,认为企业参与办学发挥作用“很好”的占8%,“一般”的占25%,“几乎没有作用”的占47%,“说不清”的占20%。这种浅层次的产学研合作,使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职业技能培养,人才培养没有结合企业的需求,没有达到高职的培养目标。

3)社会认可度低。

高职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社会认可度目前还较低,总认为是“二流教育”,比不上本科。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应有的地位还得不到体现。优秀生源少,基本上成为了高考“失败者”的俱乐部。高职社会认可度低原因有很多,比如社会传统思想、现行教育体制的问题等。但是高职社会认可度与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不同步增长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高职这种培养方式还是与社会需求脱节,教育质量不过关,所以未能树立起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的良好形象。

三、增强高职社会适应性的措施

改变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状况弱的现状,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需要政府、高职院校、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结合浙江省的实际和省内一些优秀高职院校的经验,笔者认为,改变高职目前的社会不适应状态要从下面几方面做起。

1)学校融入地方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的发展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就要融入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浙江省高职院校要以浙江省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浙江省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浙江省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急需的学科专业,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地方支柱产业的对接。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浙江省的海洋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等产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同时需要"义利并举",即不能只开设招生情况好的专业,而不顾一些地方发展需要的相对比较冷门的专业,比如制造类专业。其次,开展技能培训,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急需人才。重点关注为企业员工提供在岗培训、转岗服务,以及为下岗工人、农民工、提供就职培训,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最后,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利用师资和技术力量,为企业和地方提供技术支持,与地方、行业、企业建立稳定、有效的科技合作和服务机制。

2)专业融入产业发展。

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的载体,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构建是通过专业的学习来完成的,因此,涉及专业建设的课程标准、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主要内容的质量,势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能否适应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社会适应性。首先,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要为省内产业、行业服务,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把企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出来。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多的要选用体现职业特色、地方特色的教材,与企业合编校本教材,与产业的更新同步,通过校企合作,使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实施紧跟行业主流企业的发展潮流。最后在教学方式上,因材施教,更注重实践教学,体现出高职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双师素质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实习实训,从而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无缝对接。省内的一些区域性高职院校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始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据区域产业特点优化专业结构,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通过专业结构调整,逐步确定了一些行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为重点发展专业。

3)教学融入人文素质。

要增强高职培养方式的社会适应性,另一个关键是提高高职毕业生的人文素质。目前社会上对高职毕业生的总体印象是技能强而人文素质不高。职业教育并不只是给予受教育者谋生之技能,更要给予其适应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高职目前单纯的重技能教育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需要结合高职特色,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即从事某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等。使高职毕业生在获得相应的职业操作技能的同时,成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具有一定文化积淀和文化素养的人。因此要构建高职人文教育体系,把人文理念融入到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中,提升高职学生作为“社会人”的社会素养以及作为“职业人”的职业素养,从而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上讲话中特别强调,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注意职业教育的规模、学科设置和社会需求相吻合,要研究具体的引导办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学校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提高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首先是需要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力度,要调整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提供公平的教育财政政策。增加财政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从而促进其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其次是要广宣传,使学生、家长了解职业教育、愿意选择高职教育。尽管高职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家长与学生对于高职培养方式、定位的认识还停留在以前的专科阶段。要在社会上多宣传,使人感受到职业教育的前景和高技能人才的定位方向,可通过展示优秀毕业生的成就和行业的顶尖操作工和待遇,树立起学生成才的信心。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是关系到高职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浙江省高职院校要把握教育发展的良机,加快自身内涵建设,使高职这种培养方式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打造高职教育强省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联系地址:浙江省金华市婺州街1188号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邮政编码:321007

联系电话:+86-579-82232899 Email:cmve2012@126.com

  • 中心网站二维码
  •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