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研究

[日期: 2012-08-30 ] [点击数: 505 ] 来源: 教育发展研究 2009年Z1期   作者:

随着高校毕业人数年复一年的增加,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重。这对贴近市场办学的高职院校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挑战。在挑战面前,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变化,以就业为导向,灵活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一、高职专业建设关系到学生就业

高职教育与经济、生产、劳动力就业市场有着紧密联系。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完善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一种思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集专业开发、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教学为一体,包括专业布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建设与改革、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它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抓好专业建设,既能为高职院校发展确定方向,又能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还能为高职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上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当大学毕业生遭遇类似就业危机的情况时,往往采取相应措施调整专业设置,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已基本完成从规模建设到内涵发展的转型,专业建设已成为提升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部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在全国遴选了440个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以期引领高职院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高职院校要抓住机遇,认真反思专业建设状况,并从社会和市场需求角度出发,切实加强自身的专业建设。

二、高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因此专业建设基础还比较薄弱、专业课程体系未能凸显重实践、重技能的特点。从整体上看,专业设置滞后、专业定位不准、专业内涵不深等问题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并制约着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

1.专业设置滞后

高职教育转入内涵发展阶段后,各校的专业建设仍处在无序状态。因而现阶段多数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全局规划性不强、特色不鲜明,仍然滞后于内涵发展的要求。其中,很多院校只是简单地根据市场的短期需求设置专业,社会需要什么职业岗位,学校就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研究创造条件办一些与此匹配的专业,短期行为十分明显。但有时等到人才培养出来后,学校却发现原来对应于职业岗位而培养的专业人才在市场上已经饱和,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比如,前几年许多学校争相设置的财政、金融、电子商务、外贸等商科类热门专业,在本次金融危机冲击下,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就变得十分困难,而且这种情况可能会延续较长一段时间。由此可见,如果不能前瞻性地设置专业,不解决专业设置滞后的问题,很容易造成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2.专业定位不准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需求的前提。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应用性、高技能人才,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更强调应用性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更强调层次较高、较复杂的职业技能训练,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培训相比,更强调知识、技能、素质的系统化培养,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但现状表明,某些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已经偏离方向:一是定位过高,把培养目标定位在理论型和研发设计型人才;二是定位过低,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低层次、低技能的操作人员。这样高职教育便失去自身的特色,趋同于普通本科教育、中职教育或社会职业培训,使高职毕业生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也不能在与其他就业层次的求职者竞争岗位时突出自己的优势。

3.专业内涵不深

内涵建设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更是高职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但是,前些年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往往追求增加数量和扩大规模,没有很好地按照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和要求展开专业内涵建设,产生了诸多问题:(1)一些专业与社会职业岗位(群)虽然接轨但不紧密,而品牌专业所占比例很小;(2)课程体系针对性不强、系统性不够,无论是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既不及时更新课程教材内容,也没有针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3)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管理制度不规范,硬件与软件的配置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培养应用性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也不高,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和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突出表现为毕业生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存在严重脱节,进入市场的毕业生只能称为“半成品”。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就无法从根本上缓解高职毕业生就业难。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策略

针对目前高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有必要以就业为导向,拓宽思路,从调整专业设置、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等方面入手进行专业建设。

1.调整专业设置

根据产业规划调整专业结构。产业规划是国家所制订的对产业中长期发展的计划,预示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产业规划的实施和取得成效需要较长的时间,具有滞后效应。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滞后性,总是比行业企业需求与发展“慢一拍”。如果高职院校参照产业规划来调整专业结构,就能紧紧抓住产业的发展趋势,使学校的专业走向与产业发展趋势同步,从而使人才培养适应产业结构动态调整带来的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

根据产业周期调整专业规模。产业周期是产业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总称。高职院校要掌握和了解各个专业对应的产业所处的产业周期,并根据周期及时调整专业规模。产业处于成长期,可以适当扩大专业规模;产业处于成熟期,可以维持现有规模,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内涵的深入和拓展上,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业处于衰退期,应逐步缩小专业规模,考虑专业转型或者最终取消相应的专业设置。参照产业周期来调整专业规模,就能在数量和质量上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使人才培养规模与行业需求相对应。

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高职院校要紧盯市场,及时通过行业交流、企业走访、劳动市场调研等渠道,了解各行业的就业状况和人才需求变化,判断和预测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及时、动态地调整专业方向。对于人才市场不需要的、学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应考虑逐步压缩招生数量,对于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要增加招生数量。同时,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设面向新职业的专业。比如,近几年会展业逐渐成为一些大城市的新兴产业,创造的直接收入超过百亿元,未来发展需要会展设计师、经营策划师等专业人才;又如,近年来房地产、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已使家具设计师、项目经理等成为新职业,社会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对此,高职院校可以在原有相近专业基础上,通过拓展专业方向或开设新专业,为培养相应的人才创造条件。

2.适时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落实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岗位、收入和职位晋升等情况,直接或者间接地反映学校专业建设的成效。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是高职院校适应市场办学的需要。学校应通过年度调查,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并将调查结果作为评定教学质量及教学变革的依据,并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之变得更加完善和合理。

引入社会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应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听取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评价,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切实需求、整体上学生就业的优势和不足。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等主要环节上,可以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和要素,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和修正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依据。近年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社会评价机制的实践已取得一些成效,该校推行的专业建设年度实绩考核,明确要求在专业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毕业生质量、校

内基地生产化程度等指标上必须有相应的社会评价分值。

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各专业(群)应成立由基地、行业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并在其指导下完成产业需求调查、找准就业岗位,同时按照行业企业标准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然后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落实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指导学生、教师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和技能实训等。专业指导委员会还应从整体、宏观角度剖析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高职院校不断修正、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凭借完善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机制,建立了调控专业培养目标的专家、市场跟踪、评估和实施“四大系统”,以此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实施。

3.深化专业内涵建设

加强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改革的核心,高职院校应抓住契机,全面梳理课程和教材,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首先,要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着眼点,调整课程目标,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的建设目标并制订建设计划,依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精心构建课程体系,建设能体现职业性、技术性和示范性的精品课程。在保持基本课程体系完整的基础上,淘汰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引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课程,编撰特色教材。其次,要在摸清与专业对应的实际工作过程的基础上,按照层层分解的职业岗位能力要素和“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选择并整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内容;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编写满足工学结合要求的专业特色教材,包括专业基础教材、职业技能教材和生产性实训教材,使课程改革、教材开发与企业需要的紧缺性人才培养相对应。

完善实训基地功能。通过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是训练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方式。高职院校要逐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增强实训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校内实训基地应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按照工厂、车间实际布局,营造企业氛围,模拟操作过程和工艺流程,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另外,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校外基地教学过程中的监控,满足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要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共同作用,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促使学生的学习环节与工作环节接轨,以满足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的技能要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学习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中心”、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外“实习商场”等都是实训基地建设的成功模式。

提升师资团队水平。提升师资团队水平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强弱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的高低。高职院校要制订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规划,实施师资培养系统工程,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教学、科研、实践能力;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让他们实际参与生产和技术改造,了解新工艺、学习新技术,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提高专业素质、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训指导水平。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推行的“访问工程师”、教师下企业锻炼“、回炉”培训、双向兼职等都是很有效的做法。另外,有些学校从企业选聘高技能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并且对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实行团队化的有效管理,通过取长补短实现专业教学团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既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又能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增强专业服务和辐射能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增强专业服务与辐射能力,深化专业内涵。首先,以应用型研究所为载体,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重点开展区域支柱产业领域的研究;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应用技术研究与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等科技服务,通过与紧密型企业在研究项目、研究力量上的联结,深化产学研合作。其次,通过政校企合作,多途径、多渠道地建立各类职业技能资格培训认证站点,有计划地开展继续教育、考证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培训、农业培训和其他培训,拓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服务规模。通过专业的社会服务,高职院校能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加强与社会及行业的联系,为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奠定良好基础。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铁道类专业通过开展企业技术创新、经营性实训、送教进厂、设备故障“名医”等“四项服务”,实现了“教师成为企业兼职工程师、学生成为企业准员工、实训车间成为企业车间、企业项目成为教学任务”的“四个转变”,便是社会服务与专业内涵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一个范例。


联系地址:浙江省金华市婺州街1188号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邮政编码:321007

联系电话:+86-579-82232899 Email:cmve2012@126.com

  • 中心网站二维码
  •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